6月20日下午,吴玉章学术沙龙2019年第10期(总第101期)暨明德思想史论坛第六期(2019)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主楼211会议室成功举行。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终身教授、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赵鼎新教授作了题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兼论其现实意义》的主题讲座,中国人民大学中外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广生教授主持本次研讨。清华大学政治系景跃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宋洪兵副教授参与研讨并发表评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各院系和北京各大高校青年师生50余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伊始,中国人民大学中外政治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广生教授在介绍本次讲座时指出,作为基础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和交流平台,明德思想史论坛本次有幸请到赵鼎新教授,使我们有机会借助他的问题意识与关切,透视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探索战争驱动与历史发展的关系。今天,我们也有幸邀请到景跃进教授、梁涛教授、宋洪兵教授,他们在各自领域的精深造诣也将使我们有机会深入古代中国思想、政治与历史的碰撞,理解和探究我们共同关心的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问题。
张广生教授介绍本次论坛
从战争驱动与历史发展的关系谈起,赵鼎新教授开始了他的精彩讲演。围绕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和国家间关系,赵鼎新教授将春秋战国至秦国统一的历程划分为“争霸期”“转型期”和“全面战争期”三个时期,总结了春秋战国国际关系的重要特点。第一,“争霸期”的特点是若干具备长距离开战能力的国家形成了几个主要“战区”,目标是争夺霸权,各国在争霸战争的驱使下实现了有理性主义色彩的国家发展,但也留下了二级封建化的难题;第二,到了“转型期”,北方大国普遍出现了封建危机,而南方的强国如楚国又面临着吴国的崛起和挑战,横跨南北的争霸战争不再是主流,无论是结盟次数还是各大国发起战争卷入的国家数都发生了下降,各国间的霸权政治体系走向衰微、但仍然作为此时国家间关系的基本逻辑;第三,以魏国实行法家改革为标志,以抢夺领土为战争目标的“全面战争期”开始,无政府状态和野蛮现实主义开始取代霸权政治的规则,终于秦国对六国的成功统一。基于以上三个时期的特征,赵鼎新教授进一步比较了早期现代欧洲与春秋战国后期的无政府状态,指出两种体系的差异在于有无主权、国际法和国际社会构成的制度性规范,而这种差异,也恰恰是思考为什么春秋战国最终统一、早期现代欧洲维持分裂的一个重要依据。
赵鼎新教授作主题报告
赵鼎新教授深入浅出的演讲,引起了与谈人的深入思考。景跃进教授就中国与西方政治历史传统的横向比较谈了看法,指出从两个轨道上思考中西两种“国际关系”的机制与相似性,或可进一步推进比较的深度,尤其是理解两种国家-社会关系及其国际社会层面的重要性。梁涛教授则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问题入手发表感想,指出赵鼎新教授梳理的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战国时代的法家改革到大一统儒法国家形成这个重要历程。宋洪兵副教授也结合自身法家研究的心得,就“全面战争期”中的各国是否可能抛弃价值体系、仅凭野蛮现实主义形成战争动员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景跃进教授发表与谈意见
梁涛教授发表与谈意见
宋洪兵副教授发表与谈意见
针对大家的感触和提问,赵鼎新教授作了详尽的探讨和回应,在与会师生的踊跃交流中,本次论坛于晚间圆满落幕。
活动现场全景图一张